全产业链:安徽在人形机器人这一前沿领域加速前行,已形成“大脑—小脑—本体”的全产业链,部分企业已诞生了创新成果。
从“少年”到“硬汉”:合肥零次方公司研发的人形机器人叫Zerith,全身具备27个自由度,集成了先进的硬件架构与AI智能算法,“身高大概和12岁孩子差不多,网页版传奇,是个‘青春少年’”。江淮前沿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研发的“启江二号”人形机器人是一个“机器硬汉”:身高达1.8米,体重60公斤,全身拥有38个自由度,整体续航时间超过2小时。
“大脑”与“小脑”:安徽聆动通用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是全省首家“大脑—小脑—本体”全链路自主可控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大脑及本体的高科技初创企业,可以研制基于星火大模型的技术底座人形机器人“大脑”。而中科深谷公司的核心技术——“CSPACE实时仿真控制系统”,就是通用智能机器人“敏捷小脑”。
“机器肢”:人形机器人,其实是各个智能化的肢体拼接而成。安徽系统部署“机器肢”关键技术群攻关,创新人体运动力学基础理论,打造仿人机械臂、灵巧手和腿足,突破轻量化与刚柔耦合设计、全身协调运动控制、手臂动态抓取灵巧作业等技术。
“人形机器人”,曾经出现在很多影视剧中:他们拥有着和人一样的外形外貌、运动和思考能力,甚至和真人难辨真假。如今,这一幕正在走向现实。
科技的发展,让人们对人形机器人技术充满憧憬与遐想——未来有一天,那个“他”,能否足够“智能聪明”,能够帮人处理家务、工作,和人亲密互动、提供情绪价值,成为服务人类的好帮手、照顾老人的好看护、陪伴孩子的好伙伴?
回望国内,DeepSeek掀起一轮人工智能大模型热潮,今年春晚上会扭秧歌的人形机器人着实让人惊艳。这些创新的闪光点,引发人们更大的期待:国内人形机器人技术发展得怎么样了?能否把AI大模型嵌入机器人里,让机器人更聪明更智能?
理想很丰满,但科技的发展却需一步一个脚印的迈进,当前国内外的人形机器人技术,仍正处于方兴未艾阶段,如同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,虽显稚嫩,但在茁壮成长。
安徽,作为拥有强劲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的省份,也在人形机器人这一前沿领域加速前行,已形成“大脑—小脑—本体”的全产业链。
近日,记者来到合肥、芜湖的部分企业,实地调研采访了省内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的相关企业,探寻安徽发展人形机器人这一未来产业的“创新密码”。
“少年”与“硬汉”
“咔咔咔”,伴随一阵阵沉重的脚步声,一台一米六左右高的机器人“小家伙”迈起沉重的“大脚丫”,正在努力前行。从上台阶到下坡,再到走过“坑洼”地带,蹒跚前行的“他”,像极了刚学步的幼儿。
“只要是人走的路,机器人都要走,我们模拟了几乎所有的家用场景。”在合肥零次方机器人有限公司实验室,公司创始人、“00后”闵宇恒说。
闵宇恒是清华大学人工智能专业硕士,也是个典型的“理工男”。他们公司研发的人形机器人叫Zerith,全身具备27个自由度,集成了先进的硬件架构与AI智能算法,能够适应多种场景应用,执行复杂的交互任务。
“这台人形机器人已经进化到第四代,身高大概和12岁孩子差不多,是个‘青春少年’,未来‘他’可以陪伴小朋友们玩耍、学习、娱乐和AI教学等,同时在家庭里还能处理端茶递水、收拾衣物等简单家务。”闵宇恒边说着边向记者介绍他年轻的同事们,这家成立于今年1月的企业,公司团队大多是年轻的“00后”。
年轻的团队,研发出的机器人也更具青春活力。
转身、扭头、挥手,Zerith机器人会的可不少。“他”还能“学人的动作”,人只要带上专门的感应装置,无论是挥动手臂,还是跳段舞蹈,“他”都能模仿,整体过程显得非常“丝滑”。
据介绍,Zerith未来3年至5年将逐步进入家庭领域。今年2月,零次方刚刚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。2025年计划实现200余台人形机器人的量产,并完成面向中小企业用户市场的可行性验证。
“我们的团队坚信走AGI这条道路,相信不断的坚持一定能实现从0到1的突破。希望更多的人形机器人走进家庭和工厂,成为人们的好伙伴、好帮手。”闵宇恒表示。
如果说,Zerith是个陪伴孩子的“机器少年”,那么江淮前沿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研发的“启江二号”则是一个“机器硬汉”。这台有一个成年男性高的人形机器人,明显看起来壮硕了不少。
“启江二号”人形机器人身高达1.8米,体重60公斤,全身拥有38个自由度,整体续航时间超过2小时。其采用前屈腿构型的拟人设计,增加踝关节自由度,具备自主性、灵活性。与上一代样机相比,具有更可靠的指挥中枢、更大的手臂操作空间、更拟人的行走步态、更强的环境适应性。
在该中心,工作人员向记者演示了“启江二号”机器人臂手协同的技术,工作人员戴上感应“手套”,机器手臂就能根据人手作出各种动作,并能自动抓取物体。
不远处,另一个机器手臂不需要人的协同,会自动“打螺丝”,另外,只要你给一个指令,它会自己抓取果汁倒进杯子里。 “我们结合语音交互、手势识别等多种交互方式,构建智能感知—决策—交互架构,进一步提升人形机器人智能性、自主性与泛化性。目前,技术位于国内第一梯队。”江淮前沿技术协同创新中心、人形机器人研究中心主任康鹏说。 这样一台人形机器人成本必然高昂,什么时候能“飞入寻常百姓家”?这势必要降低成本。康鹏表示,降低成本必须加大研发力度和批量国产化,后续将构建“源头创新—概念验证—中试熟化—企业孵化—产业发展”全链条创新发展体系,有信心进一步提升产品成熟度,降低生产成本。
“机器肢”的真功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