变态传奇公益服

愿医学带着乡愁前行

时间:2010-12-5 17:23:32  作者:中变传奇页游   来源:uh86.com  查看:  评论:0
内容摘要:
什么是乡愁?乡愁是对家乡和童年时光眷恋的一种情感状态,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,“望得见山,看得见水,记得住乡愁”。中央电视台拍了一部大型 60 集连续电视剧《记住乡愁》,主题歌是这样诠释乡愁的,它说“乡
..

愿医学带着乡愁前行

什么是乡愁?乡愁是对家乡和童年时光眷恋的一种情感状态,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,“望得见山,看得见水,记得住乡愁”。中央电视台拍了一部大型 60 集连续电视剧《记住乡愁》,主题歌是这样诠释乡愁的,它说“乡愁是一碗水,乡愁是一杯酒,乡愁是一朵云……”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乡愁,我的乡愁是我过生日的时候,妈妈给我做的那碗鸡蛋面。

在中国的文化基因里有许多乡愁的拷贝,从李白的“举头望明月,低头思故乡”到杜甫的“露从今夜白,月是故乡明”,再到崔颢“日暮乡关何处是,烟波江上使人愁”,马致远的“小桥、流水、人家……断肠人在天涯”;还有余光中的“小小邮票”,鲁迅的“百草园三味书屋”。但是中国文化里没有“乡愁”这两个字。

乡愁起源于什么?乡愁起源于医 学。Homesick 这个词语最早是由瑞士的医生让雅克·哈德提出的一种疾病。他给这种疾病命名,用家乡(home)和痛苦(sick)这两个希腊词的词根合在一起,组成了这种疾病的名称。其主要症状是胸腔紧迫,喉咙发紧,情绪低落,不想吃东西,总是想哭,人慢慢消瘦。特别是那些在北欧打仗的士兵,许多人有这种症状。他就认为这是一种病,并命名了这种病。然后大家就诊断这种病,开处方,回家休息 15 天,士兵好了再回到前线打仗。但这一名词在19 世纪初的时候很快失去了其原始含义,汇入生活用语并流行开来。

德国是哲学的故乡,在19 世纪的时候,德国有三大诗人,其中有一位叫诺瓦利斯,他是浪漫派诗人,他除了写诗也研究哲学问题,他提出来“哲学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去寻找家园”。这个提法一出现,很快就得到哲学界的认同,这种提法很精彩、很浪漫,涌现了大量的哲学文章来论述哲学的乡愁。

这样我们人类便有了两个“故乡”。一个是我们生活中的故乡,它有明确的地理概念,可知可感。另一个是哲学的故乡,是人类精神生命的终极存在之处。它在哪里?那是哲学家一直在寻找,我们从哪里出发,又回到哪里的地方。尽管我们不知道那个地方在哪里,但是我们相信有那个地方存在。人类对这样一个地方的寻找,就成了哲学的乡愁。

其实人类还有“第三个故乡”,就是生命的家园,医学的乡愁。医学是什么?我认为:医学是怀着乡愁的冲动去寻找生命的家园。医学的乡愁是人类在与疾病抗争中追求健康,寻求生命安宁与长存的情感情愫。我们知道现代医学取得了巨大的进步,病愈率、生存期大幅度提高,人均寿命大大延长,但慢性病、老年病、肿瘤的发病率在不断增加,而新发传染病,特别是这几年的新冠疫情又频繁反复,严重困扰着我们。

在生活中,乡愁源于我们对异乡的不安。回到家园可以消解这种不安。但是,生病了我们也充满了痛苦与不安。可是健康的不确定性,医疗的不确定性,死亡的必然性都是我们不安的来源,也是我们医学

乡愁的来源。

尽管我们知道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医疗,也没有绝对的健康,但是我们大家又总是追求完美的治疗和完美的健康。这一目标可望而不可及,而我们又深深地向往,苦苦地求索。什么原因呢?这是因为我们的生活方式出现了偏差,我们的医学文化产生了偏差。生活方式的偏差有:熬夜、上网、胡吃、海喝、不运动等。医学文化的偏差有:过度医疗,把衰老当作疾病来治疗,把美容当作医疗,把 ICU 当作临终关怀的场所等。

生命的无常性、医疗的不确定性,决定了我们必须在医学科技之外寻找帮助。这样,以关怀、悲悯、安慰等“善”与“美”的途径来构建医学的家园,承载医学的乡愁,就成为我们必然的选择。我们知道医学有两个特性,一个是工具理性,就是它的科学与技术。另一个是它的价值理性,即温情与关怀。但是现在科学与技术发展得太快,而价值理性的温情和关怀被大大地挤压,在临床上、在生活中都是这样。

医学的乡愁还来源于医学发展的阶段性。医学发展经历了 5 个阶段。第一是巫医治病的阶段,即神灵医学,我们把它叫作幼年期。第二是传统医学,即自然医学模式,我们把它叫作童年期。第三是机械论医学,把身体当作机器来修理,加上后来的生物医学,这都是医学的青春期。只有“生物 - 心理 - 社会”医学模式才是医学的成熟期。但这个理想的医学模式提出来 50 年了,并没有得到落实,我们现在还在医学的生物模式阶段一路狂奔。早期的巫师治病是什么?是跳大神、念咒语、喷酒、洒水,是唱歌跳舞、喝酒,其实都是文化活动,当时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。现代医学新技术、新方法层出不穷,令人眼花缭乱,让人产生了陌生感和适应性的违和。我曾经陪一个领导去体检,做头颅的 MR 检查,一分钟多一点,他就要求停下来,什么也不讲就要走,我就跟着他出来,我悄悄地问怎么回事,原来他在里面害怕了。现代医学给人这样的感觉,我想很多病人都有这种感觉。

医学乡愁的另一种表现是人们不满意现在或者不适应现在的医疗,就想起过去的医疗。许多人现在相信中医,西医看不好的病会找中医去看一下,甚至西医医生也会说你去找中医调理一下。中医有没有效?有效,比我们西医强吗?不见得。为什么?固然与中医针灸这些传统的疗法具有一定的疗效有关,但是否那些传统的医疗技术勾起了我们的医学乡愁呢,我觉得这个很有关系。

再讲一个故事,前几年我自己做了一个大手术,我在 ICU 里待了大概六七个小时,出来以后迷迷糊糊的,那两天都是在半醒状态,我老是做梦,我梦见什么?梦见我妈妈打了一碗水,拿三支筷子,筷子立在水里用水在上面淋下去,保持站立状态,嘴里在念叨着我的名字。小时候因为我瘦弱,经常生病,我一生病我妈妈就做这个动作,她是给我“招魂”。我是一个接受现代医学教育、从事现代医学教育研究和管理 40 年的教授,为什么会做这样的梦?当时不得其解。后来想通了,这是我的医学乡愁,我在内心里、潜意识里希望得到妈妈当年对我的那种疗愈和关怀。我现在没带研究生,如果带研究生,我会让研究生去临床问卷调查,做一做研究:大手术的病人围手术期会不会做梦,梦的内容是什么?我也去查过文献,国内没有这方面的文献,国外还真的有一两篇,梦见什么?梦见蛇,与我们中国文化不一样。

乡愁需要表达和抚慰,叙事医学倡导情感的表达,它可以抚慰医学的乡愁。因为它将医学的专业性与文学的普世性结合起来,它能够唤起我们医生对生命的尊重、关爱和悲悯,也能够帮助病人认清疾病和生命的本质,拉近医患之间的距离。

乡愁基调是永恒不变的。我们来看两首诗,唐代王昌龄的《从军行》,“琵琶起舞换新声,总是关山旧别情,撩乱边愁弹不尽,高高秋月照长城”。晚上士兵在长城守边,没事干,烧起篝火,弹起琵琶

跳舞,跳来跳去,曲子不断地换,但是情感都是一个,关山旧别情,是想家啊,是乡愁。到了清代第一词人纳兰性德,他写了一首词,他跟着康熙皇帝到长城以外行军,“山一程,水一程,身向榆关那畔

行,深夜千帐灯。风一更、雪一更,聒碎乡心梦不成,故园无此声”。他晚上睡不着,帐篷外面下大雪刮大风,他想家了,家里没有这种声音。你看从唐代到清代,1000 多年这种情感没有改变。

Copyright © uh86.com 中变网页传奇 版权所有